【购物节狂欢】汪曾祺笔下的“十二红”是什么?一起去他的故乡寻找答案

包粽子、十二红蒸艾糕、祺笔去吃五红……端午将至,下的寻找各种美食一上桌,什起端午的故乡气氛就更加浓厚了。古往今来,答案购物节狂欢很多作家都写过端午:在作家汪曾祺的十二红文中,端午节是祺笔去思念的节日;在沈从文的笔下,端午节是下的寻找奇异的风俗;在作家们的笔下,端午不仅仅是什起一个节日,更是故乡情感的寄托,文化的答案传承和乡土的眷恋。

谈到作家中的十二红“美食家”,不得不提汪曾祺,祺笔去他的下的寻找作品中充满了“中国味儿”。在他的笔下,我们看到了美味的小吃、浓浓的烟火气、和化不开的乡愁。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,他曾在散文《端午的鸭蛋》中写道:“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,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。”下面我们就跟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,去他的教育专家讲座故乡江苏高邮,看看那里的端午。

《端午的鸭蛋》 故乡的味道

汪曾祺纪念馆讲解员 陈秋玲: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就是《端午的鸭蛋》,它这个是创作于什么时候呢?就是80年代的时候,这个背景是他第一次回到家乡,阔别了42年之后,回到故乡的时候啊,对于家乡的这种思乡情结是很重的,所以之后写下了《端午的鸭蛋》,也是我们高邮的一个特产。他说“用筷子头那么一戳,吱,红油就冒出来了”。

总台记者 丁然: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在江苏高邮,这里就是作家汪曾祺先生的故乡,他的那篇散文《端午的鸭蛋》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入的印象,我十分好奇,这高邮的咸鸭蛋究竟有多么好吃?这其中又有怎样的讲究呢?走,跟我去瞧瞧。

一大早,高邮当地的居民姚维儒就来到街头,为端午节选购鸭蛋,作为汪曾祺书迷的他,有着自己的语言学习课程一套选蛋哲学。

高邮市文联“汪迷部落文学社”社长 姚维儒:挑的话,第一个挑青(壳),壳子有白的、有青的,最好挑青的,青的壳子比较硬,蛋黄红、沙的特点也很显著。

高邮市文联“汪迷部落文学社”社长 姚维儒:大小我们称了有80克的,有85克,最多的还有90克的,那就是很好的了。第一个是形状,第二个重量。

汪曾祺先生曾援引清代袁枚的《随园食单·小菜单》:席间,先夹取以敬客,放盘中。总宜切开带壳,黄白兼用;不可存黄去白,使味不全,油亦走散。

汪曾祺先生认为,带壳切开,是席间待客的办法,平常食用,一般都是敲破“空头”用筷子挖着吃。

高邮市文联“汪迷部落文学社”社长 姚维儒:但是不是每个鸭蛋它都能出油的,它是根据它腌制的时间来决定的,腌制40天之内蛋一般不出油的,要60天以上它才会出油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红、沙、油。蛋白嫩,蛋黄红,沙的口感很稀。

入春以后,螺蛳等营养丰富的活食变多,富含胡萝卜素的菹草开始生长,麻鸭吃后产的蛋饱满,气室小,蛋黄偏红。清明开始腌,到端午正好腌制出油,这也是为什么每到端午,当地咸鸭蛋色泽诱人、口味最佳的原因。

质细油多

一颗咸鸭蛋的腌制之旅

通过记者的镜头我们看到,高邮的咸鸭蛋就像汪曾祺先生所说“质细油多”,看起来十分有食欲。那么,一颗生的鸭蛋都是历经怎样的过程,最终腌制而成的呢?

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周玉军:这个蛋在腌咸蛋之前,首先要用灯光照一下,看一下这个蛋是不是贴黄了,就是蛋黄贴在蛋壳上,再要看一下有的蛋散黄了,或者有的蛋腐败了,这些蛋都不能做咸鸭蛋。

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周玉军:这个蛋是双黄蛋,另外这个蛋还是比较新鲜的,新鲜不新鲜,看这个气室的大小,气室大了,就是放置时间长了,水分蒸发了,那么它这个蛋就不新鲜了。如果气室小,那么这个蛋是新鲜的。第二点,你看蛋黄的转动,如果转动均匀,不是太快,也不是太慢,这蛋还是新鲜的。

周玉军介绍,鸭蛋的腌制分为泥灰、黄泥、盐水等制法。

泥灰腌制法的第一步,便是将同样重量的精制食盐和干燥无杂质的黄泥土放入盆中,其次,便是放入略低于前两者比例的水。

黄泥腌料配置好后,将提前准备好的草木灰倒入另一个容器,便可以开始腌制了。

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周玉军:先把这个蛋,放到这个泥里面,你可以用手把它全部都裹到泥,全部裹到泥以后,放到草木灰里面,把它滚到灰就行。

最后,为了防止裹好泥和灰的鸭蛋水分流失,需将塑料袋扎紧,并整体放置背阴、干燥、常温的地方保存。在平均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的情况下,大约50天便可腌制完成。

共吃“十二红”

同享“端午宴”

汪曾祺先生还曾在文章中说过“不过敝处并不只是出咸鸭蛋”。在《端午的鸭蛋》中也有描述,高邮端午节的午饭要吃“十二红”。“十二红”都有哪些菜?又有什么讲究呢?

高邮市民 胡荷芳:我们高邮,就是端午节喜欢做一些红色的菜,除了咸鸭蛋,还有像西红柿、黄鳝,还有像河虾、龙虾都可以的,“十二红”。

在江苏高邮,端午节一向被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,在这一天,亲戚朋友中最会做饭的大厨,通常会主理当天的午餐,唯一目标便是把一早采买的食材,打造成十二道红色的佳肴。

汪曾祺先生在《端午的鸭蛋》中曾描述,“苋菜、虾、鸭蛋,一定是有的,这三样,在我的家乡,都不贵,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”。

高邮市民 张建农:比方说,像西红柿是本身的红,我们高邮话叫熟红。像烧公鸡,是冠红。像双黄蛋是典型的高邮菜,它就是心红。像红苋菜,是汪曾祺先生说的家家都吃得起的菜,汤红。像煮黄鱼,黄鱼是当时这个季节最肥美的时候,眼睛是红的,一个就是本身它带有食材红,一个就是烹调手法的,是有酱油下去了,就是红色的菜了。

当地人说,“十二红”这个数字代表每年的十二个月,也兼顾了每年的四时八节,而古人认为红色可以驱邪避瘟,因此“十二红”也有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。

戴“鸭蛋络子”系“百索子”

端午民俗多

看过了这么多的美食,汪曾祺先生在《端午的鸭蛋》中还写到了很多当地的习俗。接下来我们再去看看江苏高邮的端午民俗。

记者看到,在高邮的大街小巷,有很多售卖端午民俗相关配饰的摊位,前来购置的人,络绎不绝。其中,香包便是《端午的鸭蛋》中汪曾祺先生曾提到的“香角子”,五彩绳也就是文章中的“百索子”。

高邮市文联“汪迷部落文学社”社长 姚维儒:五彩线把它编织成一个绳子,系在小孩的颈部、手上,脚上。

高邮市文联“汪迷部落文学社”社长 姚维儒:“ 百索子”戴多久没有具体规定,一般来说是在夏天的第一场大雨,可以把它解下来,随着水冲掉。这就是意味着把瘟疫和疾病冲掉,寓意安康的意思。

此外,更具地方特色的是文章中提到的“鸭蛋络子”。

高邮市文联“汪迷部落文学社”社长 姚维儒:鸭蛋络子在我们高邮很普遍,我们小时候每到端午节都是戴这个东西的,一般不是自己做,鸭蛋络子都是母亲去做,或者姐姐或者姑姑把彩线选好了以后,在家里亲自去做。